2018年12月14日上午,tyc1286太阳成集团经济学系第205期Seminar在tyc1286太阳成集团102室举行。南京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张炳以“远离北京:中国工业排放泄露状况分析”为主题做了精彩的报告。tyc1286太阳成集团、经济与社会研究院及产业经济研究院的部分老师以及研究生参加了本次seminar。
近年来,国务院针对我国环境治理问题颁布了一系列的环境规制改革计划。然而,要对经济中所有参与者实行完全一致的环境规制是困难的,环境规制通常只适用于特定行业、地区和企业。在开放经济下,某个地区实行更严格的环境规制将使该地区有关产品的均衡产量下降,进而导致该地区这些产品的价格上升,从而刺激未受到新环境管制影响的地区的生产。泄漏(leakage)是指不受管制的地区生产量提升导致相关排放量增加,这些增加是差别化环境管制的直接后果。张炳教授基于日排放数据,利用北京及周边地区2+26个城市的环境规制的差异,对中国工业排放泄漏状况进行了实证研究。
他指出,现有关于泄漏效应的文献主要研究温室气体排放的转移,因为温室气体排放是全球性的问题,不论哪个地区排放都会通过大气循环影响到全球,但企业可以通过搬迁工厂来应对局部地区的排放管制。我国对于环境管制的文献则更多关注监管的政治激励。
张炳教授建立了差异化环境管制的理论模型,管制区和非管制区企业的生产函数和利润函数因管制而有所不同,并假设企业的生产决策行为满足利润最大化,得出被管制地区企业的产出量是关于环境调节强度的函数,不受管制地区的企业产出量与环境调节强度不直接相关。由于存在统一的市场,非管制和受管制地区的产量共同决定了产品的需求函数,以及投入品(劳动)市场的需求。根据上述模型推导后得出:处于不受管制地区的企业的产量会随受管制地区环境管制强度的提高而提高。张炳教授对比了泄漏效应与减排效应,两者均对减少污染排放存在显著作用,但在泄漏效应中,处理组与对照组的企业排放存在负相关,且泄漏效应只发生于同一行业的企业中,同一行业企业之间产量的负相关不可能是减排效用而更有可能是泄漏效用。即当存在环境规制时,相同行业不同地区企业之间的排放存在负相关性。
最后,张炳教授运用CEMS来自自动传感器记录的污染排放日数据,根据2016-2017年3000家企业的样本量对理论模型的结果进行了实证检验。张炳教授指出,泄漏效应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全球环境管制对减少污染排放量的影响。
讲座过程中,张炳教授与在场师生就相关系数的计算方法、如何确定敏感性分析中样本的范围、考虑企业效率改进与公平以及选取的时间窗口的不同导致产能差异等多方面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主讲人简介:
张炳博士,南京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南京大学-江苏省环境保护厅环境管理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2003年7月毕业于南京大学环境科学系环境规划与管理专业,获理学学士学位;2008年12月年毕业于南京大学环境学院,获环境规划与管理专业理学博士学位。2006年9月-2007年2月赴香港大学城市规划和环境管理中心访问学习,2007年9月-2008年9月作为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联合培养博士赴美国Rutgers大学城市规划和公共政策系工作学习。主要从事环境管理与政策分析、环境经济学等教学和研究,2013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资助,2017年获聘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学者计划青年学者(经济学),2017获得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2018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
(经济学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