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超,广东省珠江学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tyc1286太阳成集团经济学系主任、太阳城集团伯明翰大学联合学院经理,太阳城集团中国经济发展与创新战略研究中心负责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北京大学博士后、牛津大学访问学者、哈佛大学Rajawali Fellow。兼任广东经济学会副会长、广东省本科高校经济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长、广州市重大行政决策论证专家。主要研究方向为:劳动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农村经济学。
挥洒汗水,浇筑青春之花
“青春是人生之花,是生命的自然表现”,与许多人一样,王老师同样拥有灿烂的青春,同时也是奋斗的青春。
在大学期间,王老师就确立了教育和学术报国的目标。他不仅学习用功,而且善于观察和思考,并勇于将反复琢磨过的想法付诸实践,最终结出累累硕果。
少有人知,王老师曾经参加过全国“挑战杯”比赛,并且取得了全国一等奖的不凡成绩。
讲到这段经历,王老师向我们分享了当时的点点滴滴——为获取作品所需的原始数据,他只身前往农村调研,与村民进行深入交谈。
访谈经常会遇到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就是村民的戒备心理。访谈期间如果不能消除村民的戒备心理,一些比较敏感的乃至更深层次的有用信息(如经济情况等)便难以有效获取,调研数据可能失真。
为解决这个问题,王老师的有效之道是与村民谈心。交流是相互的,信息的流通也是双向的,坦诚地与村民分享自己的生活能够有效消除他们的戒备心理。
也许不是每个科研工作者都经历过实地调研,但后期的数据处理这一步必是大家绕不过的槛儿。炎炎夏日、鸣蝉振翅、草叶打卷,王老师在如烘烤箱似的宿舍里专心致志地处理数据,安静的房间里只有一个小电风扇的嗡嗡声和被滴落汗珠打湿的书页。环境艰苦、任务繁重,但热爱学术、喜爱科研的赤诚之心一直鼓舞着他砥砺前行,也让他的青春之花绽放得如此艳丽。回想起这段青葱岁月,王老师说:痛并快乐着!
全力以赴,教学与科研并进
如果大家留心观察,定能常在校园中看到一个提着公文包、步履匆忙的挺拔身影。没错,他就是王春超老师。此刻的他不是从石牌校区赶往番禺校区就是从番禺校区赶回石牌校区。虽然辛苦,但是想到自己教书育人的工作意义重大,便可甘之如饴。
“培养人才是高等学校最重要的职能之一。其中,‘上课’则是培养人才的核心环节。‘上好一门课’的理念能够提升高校教学和人才培养的水平。”王老师认为,“上好一门课”的理念很重要,但是要真正实施起来是不容易的,除了需要认真备课,灵活掌握课程进度等基本的要素外,创新性不可或缺。经过反复地思考和琢磨,王老师想到,除了可以在课堂中穿插一些扣人心弦的小故事,重要的是可以在课堂中融入自己最新的研究成果。
在践行这一理念后,课堂的效果出奇的好,同学们的反应热烈,在课程结束后会经常围着王老师做进一步的探讨。
此外,王老师经过长期教学实践探索提出了用“立体课堂”的方式,将传统的以理论为主的基础课程教学、以开放实验为主的研究型课程教学以及以实践为主的教学实践结合起来,建立一个产学研合作的“立体”教学模式。这一模式曾在本科生的《发展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课程中得到应用,给学生们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教学效果非常好。
王老师不断践行着他的教学理念,因此还获得了2014年广东省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人文社会科学组第一名,并代表广东省参赛,获得第二届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二等奖。
许多人认为教学与科研是熊与鱼掌的关系。王老师每听到这样类似的观点总会严厉反驳。因为在他看来,教学与科研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而非一对矛盾体。教学可以加深自己对相关领域的理解,促进科研;而科研成果可以转化为部分教学内容,提升教学效果。
在这一思路指引下,王老师除了在教学方面全力以赴,在科研方面也丝毫不含糊——在人民出版社出版专著;在国外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Journal of Macromarketing和国内《经济研究》、《管理世界》、《社会学研究》、《经济学(季刊)》、《世界经济》、《统计研究》等重要学术期刊发表论文90多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英国文化协会国际合作交流项目、国家软科学研究项目等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19项,荣获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人文社会科学)专著奖等省部级科研奖励7项、省厅级科研奖励8项。他还担任Review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联合主编(Co-editor)和 China Economic Review 客座主编(Guest editor),也为学术界做出了贡献。
诲人不倦,十丈龙孙绕凤池
“绿野堂开占物华,路人指道令公家。令公桃李满天下,何用堂前更种花。”
王老师已经带了许多届的研究生,在王老师的栽培下每届的学生都有着很好的能力和素养,不论在业界还是学界均有很好的归处。王老师一直教导学生,做人要乐观、正直,做事要细心、严谨,并且通过自己的举止言行深刻影响着每一个学生。比如在文章的修改上,细到一个标点符号,王老师都会耐心的标注出来。
每逢谈起王老师,曾获太阳城集团研究生最佳学术风采奖的钟锦鹏都难掩感激之情:“王老师用‘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的求是钻研之道、‘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的师德教诲、如沐春风般的君子风度,给予了我醍醐灌顶般的指点,让我收获了真才学识,使我真真切切地获得了成长,能够脚踏实地踏上社会、走进职场。”
王老师还会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科技学术竞赛,至今已指导多名学生荣获“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挑战杯”广东省创业计划竞赛银奖、以及“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国家级项目。王老师以其丰富的学术竞赛经验,从初期选题的可行性分析、对调研问卷的修改、到后期撰写课题研究报告,都给予了非常专业严谨的指导意见。
能力越大,责任就越大。王老师是繁忙的,经常忙到忘记吃饭,因此也没少被学院的老师“点名批评”。但就是这样一个连吃饭都可能忘记的人,从来没有缺席过课题组每周举行的研讨会。多少个寂静的深夜,王老师还在为学生的论文做修改;多少个深冬清晨,王老师已赶往南校区的教室;多少个毕业前夕,王老师对临行的学生谆谆教诲。师恩难忘,前行的道路永远有着这样一盏明灯在照耀。